近年來,政府在實施萬安、民安、漢光演習時,都將「國家關鍵基礎設施」遭受敵方攻擊列入演習應變項目,民防體系、警、消、醫護單位主要負責災害搶救,而軍方則投入關鍵基礎設施保衛任務。

但什麼是「國家關鍵基礎設施」呢?而且為什麼他變成需要優先防護、守護的全國演習項目?一起跟我們來了解吧!

什麼是關鍵基礎設施?

依照行政院公佈的資訊與認定標準,關鍵基礎設施包含公有、私有、實體或虛擬的資產、生產系統或網絡等,「被破壞時會影響政府及社會功能運作,造成人民傷亡或財產損失,引起經濟衰退,或造成環境改變,以及其他足使國家安全或國家利益遭受損害的重要設施」,都可能被認定為關鍵基礎設施。

也就是說,讓政府、社會運作所必須的軟體及硬體設施,一旦被破壞,就會造成社會或國家的重大損失。而隨著科技進步,對網路及數位化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,虛擬化、電子化的資產與服務也成為關鍵基礎設施的一部分。

關鍵基礎設施有哪些內容?

包含能源、水、通訊傳播、交通、金融、醫療與救援、政府機關、科學園區與工業園區等 8 大主領域,另外再細分為 20 個次領域,分別有各自的主管機關,協調各設施制定各自的安全防護計畫。

守護關鍵基礎設施的方式

由於現代社會的生活型態,不管是天災、人禍還是戰災,破壞關鍵基礎設施可能會造成社會重大損失,也因此,世界各國紛紛加強關鍵基礎設施的防衛與救災演練,將這些重要設施納入風險管控的範圍,台灣也是如此。

現在台灣的演習,軍方與民防團隊加強相關的防衛與搶救演練,希望能在非常時期持續維持社會機能運作,也讓民眾有長期抵抗的信心。